侘傺考研路

  TL;DR 有书读了。

引言

  冬日傍晚,天色早已十分昏暗。打铃、收卷,这些早已熟悉的流程并没有掀起一丝波澜。我恍恍惚惚走出教学楼,刺骨的寒风打在身上,仿佛像是在嘲笑我这半年多的徒劳、幼稚与天真。我边走边暗想着,也许这两年的备考经历给我的最大收获,便是认识到了硕士学历可能注定与我无缘。

  四个月后的某个清晨,我颤抖地拖动着鼠标,在刚刚公布的拟录取名单页面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于是,一切尘埃落定。五个月后,我将正式前往华东师范大学,开始为期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活。

  我是二战考生,上海某211弱校CS科班出身,本科期间大量参与竞赛导致绩点比较难看(3.22/4.0)且无缘保研。在第一次参加研究生入学考生时,因初试成绩低于专业复试线而草草退场。痛定思痛,决定不改变一志愿进行二战,自七月份起脱产居家备考。备考期间历经过各种困惑、焦虑与情绪浪潮,个中辛酸唯有自知。但所幸最终被录取,也算是为这两年备考经历划上了不太完美但依然铿锵有力的休止符。

  在这一年多里,我走过许多弯路,得到了一些教训,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故撰此文以记之,同时也希望能帮助到其它还在挣扎备考的同学。

  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选拔性质决定了大多数人注定不会在这场竞争中取胜。但是,坚定不移的信念、敢于斗争的勇气和立足现实的觉悟,这些都将会是助你获胜的最佳利器。

初尝败绩

  2020年,我第一次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总分346分,其中计算机学科专业综合基础117分,思想政治理论61分,英语一74分,数学二94分。专业复试线348分,未能进入复试。

  早在大二加入嵌入式实验室时,就已经萌生了读研的想法。到了大三上,在上海赛区主场作战参加了本科期间的最后一场ICPC区域赛,但无奈因实力不足铩羽而归。和队友复盘完比赛后,便自然而然开始交流起对未来道路的规划。也许正是从这时起,抱着不甘的心态,我坚定了读研的目标。

  备考之路是从大三下开始的。寒假期间,突如其来的疫情深刻地改变了所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月初,学校在匆忙中宣布开学,全面转入居家线上授课模式。这对考研来说其实是比较有利的,一方面线上授课时自身对于进度的控制更加自由,另一方面比起需要在各个教学楼与寝室之间奔走,居家学习也能够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当然,缺点也同样明显,失去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良性的竞争关系,会使得自己更加容易开始放松摆烂起来。再加上仍有大量专业课需要学习,在直到六月份暑假开始的这段时间里,我的学习进度其实非常缓慢,只是粗略的翻了一些王道辅导书,并过了一轮数学基础。

  暑假的主旋律是看高数网课与刷题。期间过了一遍复习全书基础篇,然后跑去刷完了660。沉闷燥热的夏天转瞬即逝,给我留下的印象只有复习之余时沉浸在《火焰纹章:风花雪月》与《猎魔人3:狂猎》等游戏的世界里的美好时光。很快,便迎来了大四上秋季学期的开学。

  由于疫情得到控制,又有机会能与同学们相聚在校园一起追梦。在最初的九月份时,我习惯于早上到图书馆抢座,或是跑到位于创新实践基地的社团办公室里学习(在此特别感谢当时即将毕业的老社长愿意腾出空间)。校园里的学习氛围确实是非常浓厚,我也一直保持早上七点一刻起床的良好的作息,每天和研友一起交流学习进度,反思学习过程。到了十月份,备考气氛进一步紧张起来,我也开始了强化阶段,从图书馆转战到开门更早也关门更晚的教学楼教室。不得不说,此时的学习过程是非常快乐的。每天都能见证自己的进步,也能切实感受到身边的同学都在朝着自己心仪的学校努力前进。考研,这一短暂的最高目标仿佛像是掩盖了人生中所有的失败与不幸,成为了一颗救命稻草,成为了最耀眼的白月光,却也成为了放弃思考而盲目努力的借口。

  十一月份起,备考压力逐渐增大,而各个专业课的课程要求却未曾降低,课程考核也依次袭来。还好,期间得到了室友和许多其它已经成功保研的同学们的帮助,因而并未在这些事情上消耗太多精力。但直到这时我才发现自己之前对于复习进度的估计过于乐观,不得不急忙对强化阶段进行收尾并立刻进入刷模卷的状态。

  转眼间就到了十二月。抱着些许复习不够全面的遗憾与对自身专业课实力的信心,我和其它研友一起义无反顾地踏入了考场。在空旷的华东师大闵行校区里,四场三小时的考试如期而至,并毫无意外地平稳结束。

  初试结束后,我对于能够进入复试抱着十足的信心,因为去年华东师大软工学硕的复试线非常低,仅320分。如果按照我的复习计划,至少能拿到350分左右,理应远远超出复试线。于是,为了打发大四下的闲暇时光,我立刻去寻找了一份实习工作。在初试成绩公布之后,除了数学比我预期值稍低一些外,其它基本都符合预想。我随即开始刷各种算法题、复习离散数学和操作系统,认真准备复试。

  然而现实像是跟我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我还清晰的记得出专业复试分数线的那天。早上八点半,我和往常一样来到了还空无一人的公司。在休息期间打开手机,发现加入的考研群里传来公布复试线的消息,但没有说具体是多少分。我抱着紧张与期待,急忙打开华师大研招网,点进了复试线信息汇总表,往下拉到软件工程。

  348分。

  这意味着初试成绩仅346分的我,没能出线。

  只感觉脑子嗡的响了一下。一开始我还并不相信,刷新了一遍页面,然而冰冷的数字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那天并不热,但汗水依然浸湿了我的衬衣。在一瞬间,我便意识到自己需要立刻开始面对调剂、工作还是二战的重大抉择。幸好,我也有为考研失败的情况进行过规划,在体验了仅仅大约十几分钟的无所适从之后,我又恢复到了平静,并沉默地度过了这整一天(甚至直到我实习快结束时,同事们才知道我考研失败的消息)。

  由于我考研的目标是为了获得深造以提供个人能力的机会,因而根本不会愿意考虑调剂。当然,在这期间我也经受到过各种诱惑,感受过迷茫与无助的挣扎,也曾产生过随便找个学校读研的想法,但最终还是坚持了原本的选择。

  初试失利带来的痛苦在此时其实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但更让我难受的是,期间跟我一起备考的同学纷纷上岸了浙大、南大、华师大、复旦、乃至本校……我这个连复试都没有机会进的人仿佛成为了某种异类,某个不自然的存在。这段时间里,我不敢复盘自己的初试过程,也感觉难以面对曾经帮助过我的诸多同学。

  幸运的是,在得到了家人的理解支持以及好友的安慰鼓励之后,我很快坚定了二战的想法。于是,六月底我辞去了实习工作,带着我在学校里积攒的各种行李和坚定的决心回到了家,开始了艰难的考研二战之路。

背水一战

  2021年,我第二次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总分357分,其中计算机学科专业综合基础117分,思想政治理论67分,英语一76分,数学二97分。而这一年的专业复试线仅345分,较去年略有下降,我也因而顺利进入复试。统考计划招收26人,进入复试线35人,我初试成绩排第20名,复试总分435.6分排第5名,总成绩380.6分排第11名,最终如愿以偿被华东师范大学软工工程学院拟录取。

  时间回到七月,此时正值盛夏,刚刚经历了毕业典礼并被母校扫地出门后,我也遇到了大部分二战考生都会犹豫的一个抉择,那就是关于学习环境的选择。早在四月份,就有好友问我是否考虑在学校附近租房,并声称能通过某老师获得毕业后依然可以进校学习的权利。我犹豫了许久,最终觉得还是没有这个必要。首先我有自己的房间,学习环境并不差,并且居家学习时无需为生活上的基本需求操心。如果选择在外租房,要达到和自己卧室相近的学习生活环境水平,需要的花费非常之高。其次,即使能在学校教室学习,当年一起奋战的同学却早已各奔东西,同样难以获得当时的学习氛围。因此我拒绝了他的邀请。(该友人随后在十月份时被某英国名校录取,提前结束了二战之旅)

  直到这时,我才能够开始直面自己的失败。我分别对每个学科复盘了整个复习过程,发现问题主要在于如下几点:对于数学的学习过程,网课时间占比过长,题量却不够,对于错题的整理、归纳与回顾也做得比较差,到后期模卷也没怎么做,最终导致临场发挥比较差,以致上来选择题连错五道。至于专业课,则开始的太晚,王道书上的模拟卷也没来得及认真做。在政治学习方面,由于时间安排不当,后期背诵时间被数学复习所挤占,导致主观题得分偏低。而英语的学习,我则并没有什么心得体会,只觉得发挥出了自己的正常水平。

  于是,二战期间我针对这些问题着重进行了复习规划的调整:首先是将整体进度的安排提前,给政治背诵留足时间;其次是数学不再看视频课程,而是直接开始刷习题集和卷组;至于408,则是增加了模卷的时间安排;对于英语,我则采取了每日一篇阅读反复练习真题的偷懒摆烂方法。事实证明,我上述的复习策略总体上是有效的,政治得分的增加与在难度提高下依然稳定的数学成绩为顺利上岸提供了保证。

  那段复习备考的时光是枯燥而模糊的。在八月份初,一战失败给我带来的痛楚与压力到达了顶峰。那段时间里,我常常会做梦,做很多不一样的梦,但都和校园有关。在梦里,有时我会回到大学校园中,继续为另一个竞赛或是项目而拼搏奋斗;有时我会为两个校区之间的社团或是个人物资的运输与转移而发愁;而更频繁出现也更离谱的情况是,我会时常梦到自己在本科毕业后,又重新回到了高中,坐在教室里按部就班的上课学习,并再一次参加高考。

  不过,每周或至多半个月,我都必定会找机会和同学们小聚一次。这其中有在本校继续读硕读博的、有在国企私企外企工作的,还有即将面临毕业抉择或是已经获得了保研资格的学弟学妹们,当然也有极少数与我一样初试失利后选择二战的研友(其中有位同学一战分值和我相近,也和我一样没有过复试线。毕业前我劝他直接二战,但他选择了先去工作。结果到了十月份时,发现工作并没有乐趣和前途的他也突然决定辞职开始二战)。和他们进行的交流使我基本上能始终保持平静、安稳的备考心态。

  在七八月份的预热阶段,我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数学复习上。先是就这辅导教材做完了1800的基础篇,并重温了去年刷的660上的重点错题。英语则是每天背单词做阅读,有的时候数学题做得比较多也会战略放弃当天的英语复习时间以保证睡眠。期间,我还每天坚持一小时健身环或是健身拳击以保证体能。

  到了九十月份的强化阶段,我开始啃张宇高数十八讲,并重温之前遇到过的不熟悉的知识点。遇到实在不理解的部分时,反复刷了对应章节的视频课程。啃完一轮十八讲后,我回头来集火刷完了330。在专业课学习方面,迅速过完了一轮王道四本书的选择题部分和所有书籍大部分章节的简答题部分,战略放弃了一些性价比较低的内容(比如组成原理中与浮点数有关的章节)。在政治方面,重新刷了一遍新版肖秀荣1000,并反复过了几遍腿姐技巧班的讲义。

  时间很快就到了十一十二月份时,我的复习也进入了冲刺阶段,数学主要是做各种模拟卷并回顾了一轮近五年真题(毕竟大部分真题卷在一战的时候都已经做过一次了),其中做了汤家凤八套、李林六四、合工大五套卷,看了看大受震撼的李艳芳三套卷,随后重点回顾了之前做真题时遇到过的错题。专业课方面,重新过了一轮王道四本书中的错题和冷门知识点后,去做了八套模拟卷,并回顾了往年真题卷上的错题。英语方面则加入了几次真题模拟。在政治学习方面,和其它同学一样盯着肖八肖四狂背,并复习之前一千题中遇到过的错题。

  十二月底,伴随着步步紧逼的凉意,我在父亲的陪同下回到了原户籍省市苏州市,前往苏州市教育考试院的指定考点参加202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接着,便发生了引言中的那一幕。不得不说,这一年的数学卷非常打击人,做下来的手感和去年一战时完全不同,感觉许多题目都需要靠临场发挥,而且在交卷时几乎每道大题都没有来得及算完。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扎实的刷题经验使我在前半张卷子上并没有出现太多问题,以致最后卷面分值竟略高于去年。

  其实在初试刚结束时,我对于自己成绩的估计值是比较悲观的,认为大概率会到不了350,而今年的分数线很有可能还会继续上涨,因此和去年不同,直到初试成绩公布之前我都没有认真考虑过准备复试。在初试成绩出分前的那一晚,为了稳定自己的心态,我在笔记本上详细列下了分数位于各个不同的区间时我所应具有的心情和之后的应对规划。次日早晨,查到自己的分数比去年略高,我甚至还为总体上的平稳发挥小小激动了一下。但是不久后国家线的公布又带来了一个噩耗:今年工科大类的国家线较去年提高了十分。综合考虑所有情况,我认为今年复试线会有小幅增长,非常有过线进入复试的希望,因此立刻开始准备复试。

关于复试

  在复试线公布之后,令我和许多其它同学都感到意外的是,今年的线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两分。我猜是去年分数线的暴涨吓退了许多人,而坚定不改变一志愿的我因此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占到了一点便宜。

  今年的复试与往年都不相同,首次要求考生准备八分钟的PPT进行个人汇报,并且机试的时长缩短至一小时,其成绩也首次不直接计入总成绩。面试则与之前相同,会让你抽取一道专业问题和一道英语问题,要求在读完题目后立刻进行作答。我抽到的专业问题与离散数学有关,英语问题则着重于自我表达。在机试方面,我其实发挥得并不好,但考虑到约有四分之一参与复试的同学机试直接爆零,我的成绩看上去也不算太糟。

  关于复试的准备,其实我在专业课程和英语方面都进行了突击,包括刷了许多张华师大的操作系统与离散数学课程的往年卷、整理常见的英语口语问答题等等。不过事实上这些都没有起太大的作用,唯独经过反复计时训练的个人汇报陈述发挥得还算可以。在自由提问环节,我也成功将某位老师引入了自己设下的“坑”,并借机表现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赢得了老师的肯定与认可。也许这正是我复试成绩还算不错的原因。

尾声

  尽管复试的过程有些紧张和磕绊,在结束后,我立刻确定了自己将会被录取。果不其然,次日我的名字就出现在了公示的拟录取名单之中。知道后,我立刻将这一消息分享给了家人和好友。当晚,我兴奋得难以入眠,反复回想着自己最初对于研究生生活的美好愿景,并试着给自己列出了一个“读研期间必做的事”清单。不过第二天我就意识到这仅仅是人生中必定要经历的某个阶段而已,然后放弃了这个念头。

  此时此刻,我已经联系上了导师,未来三年研究生学习生活的规划也已经有了一个模糊却又分明的轮廓。我知道选择有时比努力更重要,却也相信所有的努力终究都会会有回报。回首这两年备考经历,那些艰难的岁月其实一转眼就过去了。诚如考研政治徐涛老师所言,二战乃至三战的代价,放在人生的尺度上来看其实根本不算什么(况且我还在期间参与了约半年左右的实习工作)。希望各位仍在努力备考的同学都能顺利调整心态、科学备考,相信自己的选择,不要轻言放弃,更不要大意轻敌。

  在最后,祝愿各位同学都能前程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