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篇周记

UPD:现在看来这篇文章也太中二了……

公正教育:我们教育体系所缺失的
(Justice: Which was missing in our education system.)

  几天前,几名法国学生前来我校进行文化交流,并在我校食堂就餐。随后与之共同就餐的八班同学将就餐时的照片发到了网上,然后我班(其实年级内其他班也有)部分同学对他们自助餐式的午餐供应与我们强制配给的午餐的差异而感到不满。这里是一条本班某同学发的说说:


  • 4/1日 摘录自某位本班同学的说说,原文有少许删改。

  [A同学]:宜川校领导的很多决定真的很过分,不单单是今天给法国人吃的午饭,还有其他很多事情。哎,反正作为平行班学生的我们,我们没有权利去说什么,但是希望他们能够稍稍正视一下他们自己的行为……

  [B同学]回复[A同学]:宜川又没做错什么,我们成绩差,就该这种待遇啊……从小已经被不公平待遇习惯了……

  [C同学]回复[同学B]:提高班又怎样?难道一定都比平行班强吗?

  [D同学(非本班)]回复[同学B]:平行班和提高班的差距只是成绩,有的甚至没有,享受的待遇为什么要有差距?况且判断一个人的因素只是成绩吗?

  [笔者]回复[B同学]:成绩是由天赋和后天努力决定的,前者非我们所能控制,后者也因父母所能提供的平台环境而存在着差异。像这样我们自身难以控制的东西,拼什么作为评判我们的标准呢?这样做是否有公正性的体现?成绩差就应该这样对待?那你的意思相当于残疾人就应该受到歧视?

  [同学E]:提高班只不过是成绩提高罢了,和待遇有什么关系?难道提高班连待遇也要提高吗?


  这本并不是什么大事,就事件本身而言,我知道的信息不多,无意在此评论其公正性。然而,这位说着“我们成绩差,就该这种待遇啊”的同学,其思想却引起了我的注意。戏剧性的,在不到五分钟之后,这位同学又发了另一篇说说。


  • 4/1日 摘录自某位本班同学的说说。原文评论已被删除,评论内容为笔者所回忆,与原评论大致相同。

  [B同学]:如果和法国人接触的名额只有30个,那么学校会选谁?不想着怎么考进提高班受同样待遇却只知道喷,naive(该条内容为B同学原话)

  [F同学(非本班)]:谁家有钱选谁。

  [G同学]:提高班凭什么受待遇比我们好?

  [笔者]:我认为应该先自由申请然后随机抽取或通过英语或法语等相关技能的考核择优选取。

  [笔者]:为什么要优先原则提高班的同学?他们的在这件事上比我们更应被选的理由又是什么?成绩好与和法国人接触有直接关系吗?

  [B同学]:从以前小学到初中老师不都是轻视成绩差的学生吗?

  [笔者]:现在存在着这种现象并不等于这种现象是公正的,不要混淆概念。

  [B同学]:我只是想证明宜川的这种做法没有错。

  [笔者]:先前我反驳你的话并举出例子后你并没有回复,现在又扯小学初中老师的事。你觉得你证明了什么?


  随后这位同学放弃了与我的争论,事件以我们双方互发“节日快乐”收场。尽管事件结束了,这位同学的想法却引起了我的深思。

  非常巧合的,近期我完成了哈佛大学公开课程《公正:该如何是好》(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by MichaelSandel)的学习。

  这门课程的主讲老师是迈克尔·桑德尔这位著作颇丰的作家(事实上我之前一直误解其身份为文学作家,实际上此处指的是社科文献作家)。这位老师通过在其课上举出一个个尖锐而多方面性的道德难题,来引导学生们自己进行思考,并且他善于将学生们的核心观点和依据从他们分散的、跳跃性的发言中提炼出来(这也是非常令我所敬佩的行为之一),组织同学们进行自由的辩论与思考,然后将学生们“置于两难的道德窘境中(出自百度百科)”。

  事实上,公正、道德等问题广泛地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抉择中,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们。公正、道德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从来都不是。它们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纵观那位同学的言论,我认为,中国当下缺失了对公正感和道德感的必要教育。是的,我们读孔孟之道,我们读四书五经。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和公正观注重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出自百度学术),但相较于此,西方的道德观和公正观更注重理性和逻辑性,与中国的相比更加的现代。当然,我绝不是在否定或贬低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和公正观,其价值与意义显然十分深远。但我个人跟加欣赏西方的道德观和公正观,这种具有理性之美和思维、逻辑、辩证之美的观点深深的吸引着我。因此我认为,西方的道德观和公正观应该被教育所普及。

  西方的道德公正观的发展也并非一蹴而就的。

  在初期,人们对道德的看法就自然地产生了分歧,其一是效果主义,而另一个则是绝对主义。效果主义者们也被称为功利主义者,他们认为道德取决于行为的最后后果。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总结出了其思想理论的核心,即“为最多的人谋取最大的利益。”而与之相对的,绝对主义者则认为道德不应考虑行为的结果,而取决于性行为的本质和特性。

  随后,功利主义的批评者们指出其缺乏或忽略了对少数群体或个体的权利的尊重,并声称有许多东西是金钱(效益)无法去衡量的(如生命、幸福感等)。

  不久后,约翰·穆勒提出了“幸福最大化原则”,进一步改善了功利主义的理论,并区分了低级乐趣和高级乐趣(在课程中的例子为看辛普森一家和读莎士比亚)。他认为人们在收教育后会更偏向于高级乐趣,这也是讲高级乐趣和低级乐趣区分的重大原则。同时穆勒提出了“个人权利应当受到特别的尊重”的思想,其理由是“从长远来看这能使每个人都过的更好”。

  于此同时,古典自由主义诞生。自由主义者们认为“人生来就有自由权”,“在尊重他人自由权的前提下,我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我们拥有自我”等。他们极力反对“家长式立法(即通过法律保证人民不会对自我造成伤害,如安全带法)”、“道德立法(即试图用法律促使人民形成某些道德共识,如禁止同性恋法)”和“财产再分配(即税收)”。自由主义者们认为,政府收税的行为违反了“我们拥有自我”这一基本原则(征税即强迫劳动,强迫劳动即奴役)。他们批判功利主义者“为了多数人的幸福而利用少数人”。而反对自由主义的人认为,富人的成功,以及财产的获得,是得益于社会搭建的自由贸易公平交易的市场的,所以他们有义务通过交税的方式来回报社会。

  再之后,约翰·洛克,这位自由主义的有力支持者,认为人生来就拥有“自然权利(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等)”,并认为这些权利独立于政府而存在,而且无法放弃。然而,权利无法放弃这一观点却看上去不那么合群,它似乎违背了自由主义“我绝对拥有我自己”的观点(洛克坦诚道,“最终我们还是没有拥有自己”)。最终,洛克还是认为,我们的权利是有限的。关于税收,洛克则认为应当建立在“同意”的前提之下。而经过公证的投票,剥夺他人自然权利就能变成合法的事情。

  在自由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互相争论之时,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伊曼努尔·康德,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提出了一个新的以其严格性而著名关于自由的概念(也可以说是自由的现代定义):“自由,不是我们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而是我们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去做什么。换句话说,自由即我能按照我自己定的规则行事。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是欲望和冲动的奴隶,我们才是自由的。”这是人类思想的一个伟大的突破。康德反对功利主义,认为“所有人都具有尊严,都应受到尊重”,“我们自由,并非因为我们拥有自己,而是因为我们都是理性的存在,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存在,能自由行动和选择”。康德赞同功利主义对于“我们都追求欢乐逃避痛苦”的观点,但否认“欢乐和痛苦主宰我们”。同时,康德对道德的价值的见解也十分深刻。“道德并非取决于行为的性质与其结果,而与行为的动机有关,与行为的意图有关”。“高尚的行为之所以高尚,因为它本身就是高尚的,即使一无所成,它也因它自身而闪耀,因为它本身就蕴含了全部价值”。康德认为行为的动机可以分为两类,出于职责和出于偏好。而唯有前者是道德的。他还提出了其他许多著名的思想见解,在此不一一赘述。

  紧接着他的现代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则提出了“正义论”,认为人要假设去除所有背景,处于一种“面纱”背后,才能真正辨别出正义。

  而2400多年前,古希腊著名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正即是将物品给予那些最应得的人,因为这就是这个物品存在的目的就是为此。而从这个理论,又能举出许多看似可笑且不合理的例子……

  导师迈克尔·桑德尔带领着我们领略了各个时代的思想家们对公正、道德有着各种不同见解,共同见证了思辨性哲学的发展过程。人类花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从“功利主义”的思想跳跃到了“古典自由主义”,再跳跃到鼓舞人心的“现代自由主义”思想,而作为活在当下的我们,去学习这些思想理论的发展过程和核心思想并不需要太多的基础和时间。然而,这显然对于我们今后的发展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普及这门课程。当然,打破自己以往一贯想当然建立的观念是困难且具有风险的,正如课程开始时导师所说的:“哲学让我们对熟悉的食物,变得陌生。它并不是提供新的信息,而只是引导者我们用新的方式看这些事物,但风险就在,一旦熟悉变得陌生,他就会永远和以前不一样了”。

  对于这门课程,我认为还有一个值得推崇的地方。导师在课程的最后,这样说道:“从一开始,我们就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要继续进行这些争论,即使他们引发的问题最终都不太可能得到解决?理由是,我们一直都生活在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在我们的公共生活在,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即使有时候这些问题无法回答,但我们还是无法回避哲学。开始的时候,我们谈到了康德的一个观点,即怀疑是人类理性的休憩指出。怀疑让理性能反省。但怀疑也并非是永久的安身之处,康德写道,仅仅停留在怀疑或自满,绝不足以客服理性之不安。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你们永不停歇的理性思考,看看它将把你们带向何方。如果我们至少做到了这点,如果理性的不安继续在折磨你,现在活着将来,那我们就不是一无所获的。”说的多么鼓舞人心和引人深思!现代中国的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难以让我们自己进行理性的思考,我们没有了理性的不安感,又怎么能够自己去思考呢?我想象中的理科学习应该是这样的:老师提出一个应用问题,鼓励学生们自己组织小组在不查阅资料的情况下用现有知识建立模型,并推导出相关普适原理。试想一下,老师压迫的强制灌输和老师引导的自行探索相比,哪个会使我们得到更多的收获呢?前者我们只是“知道”了前人发现的知识,而后者,我们却能“发现”前人知道的知识。

  当然,上面的话题可能扯的比较远了。现在再回到班级里来。

  近期班里的“抄作业”现象较为严重,究其原因,数学这一科作业量的增多和思考难度的加大使一些能力不强的同学做题目要花费大量时间,完成作业十分艰难。一方面是无奈,一方面是自己想偷懒,有些同学可能就会以借鉴或询问求助等名义或方式向其他同学求取作业内容(我的做法通常是空着然后等老师讲,但事实上那些同学给数学老师留下了“我们班作业质量很好题目都不用讲”的印象,所以我这样的学生(好像只有我一个?)都是最终受害者,也造成了订正拖拉的现象。本来就不会做的题目,老师又不讲,我也基本没空找老师,再让我回家去订正,自己瞪几眼题目突然想出做法的可能实在是微乎其微……)。对于这个问题,我目前还没啥好对策。本来我们数学王老师讲课就讲的飞快(在年级进度中),讲题更是“你还没拿出参考书就已经讲完了上面所有昨天的回家作业”,而且讲课快也是为了给后面做题目留出时间……

  剩下没什么好说的了。距离期中考试还有两周,这期间要学习并复习各个学科的知识点,期中考试说实话很悬,因为急迫感来的太晚(我的急迫感在摸底考就没充分调动,后来前几天和八班一学完高二上数学内容的哥们对了一下进度才出来的……相比上个学期月考后立刻出现急迫感来比……出来的有点晚了……)。还有一点,我并没有能够强到能为了某种目的而自行调整学习状态(即放松学习状态或之类的事情)。我的状态的松懈到目前为止都是出于我本人的惰性与生物性,与自身意图无关。所以我也不会故意为了某个目的而怎么怎么样。简单的说,我做不到。

  最后祝愿同学们和自己都能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佳绩。

  另:因精力有限,对文章中众多内容的出处未进行详尽考证,对此深感抱歉。还有,不建议去询问开头的内容的各个同学是谁。这是违背了我将其匿名化的目的。

—— 您的学生 写于 2015.4.4 1:53

UPD:我怀疑老师根本没看